R.

摄影小谈


      声明1:我感觉自己把“摄影小记”生生写成了“私人电子产品回忆录”(笑哭)。

      声明2:本来想写名字为“摄影漫谈”,刚打下这几个字发觉有问题,说漫谈某某的往往是业界名人或某个领域的大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才有资格“漫谈”。而我并不是,在摄影上我甚至都不算是个入门者,所以有时宁愿把那个按下快门的动作称为是“拍片儿”。可不是拍片儿吗。还想声明的一点是,这里无关艺术,只能说是这两三年对拍片儿的感受与一丝的心得。


      小时候并没有接触过任何的拍照设备。

      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这世界上的有些变化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出现的。不像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辈、母辈们,那些变化是在他们的盛年时期开始发芽,在他们进入中年的过程而愈发显露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反正,我年幼时见过BB机挂在床头。我家在江苏北部,据说是有一年盛传那块区域会发生地震。我爷爷、我爸便把家里的床都换成了方方正正的防震床。我并不记得那场换床事件是怎样发生的,也不知道它是发生在我的出生之前还是出生之后。好像它从来就在那里,顶天立地、又刚硬不动。该怎么形容它的样子呢?

      是钢管搭成的一个正方体,关键的部位都被焊接得很牢固,全部被油漆漆成了淡蓝色。也没有专门的床头靠柜,当然你若想靠在床头,可以倚着那带着粗糙花纹的钢铁条。它像一个有四条腿却不能移动的容器,小时候乘着爸爸、妈妈和我做梦。后来我长大了、走了,转移到另一张小木床上接着做各种摇晃的梦。

      白日里,蚊帐要用钩子勾起来。对了,那BB机就挂在爸爸枕头斜上方那个蚊帐钩子处。具体怎么使用的记不清,记得它好像有作为清晨闹铃的功能。长大后看电影和听妈妈说了后,才知道BB机也叫寻呼机,只能接收到由寻呼台发出的信息,这样持有者可以在看到消息后给对方回电。

      没过几年,爸爸和妈妈有了一模一样的小灵通。现在看来,用那个小灵通编辑文字甚是麻烦。再到后来便是各种各样的手机,体积和屏幕都较大的手机、触屏手机。在拥有触屏手机之前,那种传统的手机也是可以拍照的。只是拍出来的小又模糊,当年心思从来没放过在手机上。似乎是更喜欢和家附近的小朋友出去玩、在家和猫咪花草玩、或者是买从别人那儿知道的明星贴画子、甚至是和隔壁学校的女孩子成为并不靠谱的笔友。


      高三那年秋天,我不小心经历了学校里的一场盗窃。

      那场盗窃案其实波及范围较广,我只是其中一个受害者。那个时候学校里中午几乎都是不锁教室门的,有个中午我吃饭回来迷迷糊糊发现本来应该在书包里的饮料不知怎么被放到了桌子上。后来后知后觉书包丢了。直到下午快上课前,我同桌来了后和她一说,她骂我傻,怎么不去找找。才在五楼的第一个空教室找到。

      当时五楼一层楼都是空的。我的书包就靠在那个教室后门附近的墙上。除了手机没了,什么都在。其实除了手机、钥匙之外也没什么东西。这件事情的直接结局就是妈妈给我买了个新手机,黑色的三星触屏手机。当时不用它玩游戏、也不看电子书,除了打电话发短信似乎没啥用处。

      我开始用它来拍家里的狗。

      不懂任何的构图、聚焦之类,只是对着它、再点击那个圆圈。有时会糊掉,完全没考虑可爱感、美感等问题。编辑图片的时候,加入一些小贴图,比如在小骏的嘴边贴上一根香烟。自己被这种恶搞逗乐,又拿给妈妈看,她也笑。

      小骏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他懒懒散散地趴在地上,因为爱跑和爱打架,身上没有一丝赘肉。按现在的话来说,他应该算犬届的型男。两只眼睛看着远方,一脸懒得理我的样子,我却真爱他。尽管在某个冬日因为那些偷狗贼,他永远地离开了我。

      三星手机后,到现在用的这个手机,中间又换了两个。因为各种原因,零部件被我弄坏,用着不再方便而重新再买。

      

      功能越来越全。相机镜头从只有一个到两个,模式也越来越多。上一个手机的相机里还有专业模式,那里面的各种基准线和参数我并不能看懂。便只用它的日常功能。拍摄的对象从家附近的各种狗,转移到上课时来不及记录下来的PPT、某日好看的天空、路边的花草、生活的点滴和旅行的记录上。当然,还有吃的。

      那一两年,逢吃便拍的现象还不是很严重。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愈演愈烈了。一盘食物上来甭吃,先拍。拍完滤镜,滤镜完定位发动态。满意了,才会动筷子。其中,不时停下筷子去回复回复评论。吃完了,也晒完、聊完了。一件大功课终于搞定,安心地拍拍屁股离开餐厅。

      现在人们是否还这样我就不得而知。可能还会拍吧,我有时也会拍的。放下手机礼貌等身旁人拍完后便不礼貌地痛下筷子,心安理得犒劳自己等待良久的胃。

      仍在玩QQ的时候,会有时在空间放图。最初微信加的好友很少,只有十几二十多个,朋友圈不像现在,是异常清静的圈儿,我便会发图在微信里。豆瓣是12年就注册过,大概15年下半年建了个相册叫“我眼中的世界”。大抵是把平日里不好归档的图都存进去。那段时间正值考研,真正有时间倒弄豆瓣相册的是2016年以后的事情了。


      2016年过年、实习结束后,不过两三月便要离开校园、离开南京。

      那个春天,我去了南京的很多地方。包括以前去过的和没去过的地方。去南理工看二月兰、去南林看樱花、去鸡鸣寺上香吃面、去南京城墙下看人们三三两两在城头上走。三年多都没去过中山陵,在那两个月间竟去了三趟。一次和阿桃,一次是自己,还有一次忘了和谁,可能是和妈妈。

      彼时去了才觉得在中山陵走一走真好。那春天的梧桐叶刚发芽,翠绿翠绿的。五月的天空清清淡淡,穿着薄长袖刚好。我记得有张照片是在一个分岔路口拍的,照片里梧桐很高、马路圆润的转弯处有两三个行人的小小背影,淡绿色、浅蓝色、清灰色是那天的主色调。拍完开心得很,心里喜滋滋。

      学着别人的分类法,打算每去一个城市,便专门建立一个相册存放当地的图。算是记录,可以回忆。以前去过很多地方,也会拍照。但大多是存在某个U盘里,或者洗出来。忘了哪年,家里也买过一个数码相机。那时候还没搬家,还住卫生路那儿,大概是初中时。很少用,平常也想不起来用它。

      手机的照相功能齐全后,更是让它在角落里存灰。这个假期本来想把它找出来的,因为我个人很是喜欢胶片的老旧风格。像素高了、图片清晰了,但更让人怀念那些模模糊糊、却温温柔柔、充满年代感的照片。无奈在家每日逍遥又懒惰,这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那个《南京》相册成了我自建的第一个城市相册,拍得一般般,对我而言却都是回忆。自那以后,苏州、厦门、杭州、绍兴、SAN D的落日、青岛,还有夏天在家拍的夏日杂记系列,杭州西湖一圈的各种匾等。其实,有趣得很。

      当然,关于杭州的相册最多。早春照、秋日照、四月图、日常生活图。盛夏酷暑时没在杭待过,刚刚过去的冬天倒是也拍了很多的杭城雪景的。我这个拖延者还没好好整理。也是因为账号被我删掉,备份了日志却忘了备份照片。幸好所有的图都有原始存档,但从中挑出稍微好看的照片重建相册的话,又将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暂时没打算开始整理过去,想先存好现在与准备未来。

  

      断断续续拍的过程中,有时被人夸着说是拍得还不错。我且当听着,仍然在拍。一直以来,手机里内存占比最大的文件都是相册。

      为什么这么喜欢拍片儿呢?

      说原因也说不出具体的。一直认为文字和图片是最好的记录方式,记录平淡的生活,也记录匆忙的人生。然后是觉得这世界可真美,寻常飞花都很是可爱。被他人鼓励了几句,更是想要把拍片儿事业进行下去,边走边看。走哪拍哪,想存下我眼中所有的世界,也想把这样好看的世界和带着感激的心情传递给别人。

      刚买单反的时候,纠结过型号与牌子。有人说,相比相机的品牌与价格,更重要的其实是镜头后的那一颗脑袋。这颗脑袋可以看燕过而无痕,也可以捕捉到那一瞬花开、人生百态。


      照片的意义开始不仅仅在于记录生活,我变得想要留下心情、传递感动。留下自己的心情容易,而把那份感动传递给别人,太难。可能这也是我为什么后来喜欢上“胶片”的原因吧。潜意识中以为它的模糊与泛黄能带来年代感、带给人们过去的记忆,让看图者更容易感同身受。而这是否有效,现在的我并不知道。总之是过去的日子不再回来。

      温度摄影,展现的不过是百态人生。

      这只是最近几年小小的心得与感受,并无任何的技术性作用。我惭愧地从来没有耐心翻完任何一本摄影教程,还是浮躁地不愿看过多文字,以为手指按下那个机器上的疙瘩更加容易一些。


      过了那个找准水平线与找到焦点的阶段,如果真的想有提升是要读书的。

      各种艺术、文学、历史、美学方面的书籍。我想,这大概是和审美的能力有关。一个人若是没有辨别“真美”的能力,怎么能够拍出真正好的、能够感动别人的东西呢?

      前期靠修,靠参数,靠技术上的东西,摄影水平或许还会有进步,但大概会很快遇到瓶颈的。这时候再想提升便是要看审美的根基是否深厚了,你的厚度、重量究竟在什么水平。追到根源,便是底蕴不足。

      以上只是私人臆想。渣渣的我还处在看不懂、也不想学看懂参数,处在自娱自乐的水平线上。所以在写文的开头,我不愿把自己的这种行为称为“摄影”,而是称为“拍片儿”。我既不打算专职做这个,也便无人会给我什么要求。


      目前为止,拍片儿给我带来的大多是快乐的,除了偶尔在选修图风格时会患选择纠结症。以后,仍会拍着。按下快门的时候,可能带着懊悔,可能怀着感动,可能开开心心难以自抑。谁知道呢?预知日后如何,且还是好好生活着吧。

      这大概就是我这两年关于“摄影”的全部故事。中间并不全然是关于拍片儿,夹杂了很多其他的,相关的非相关的。却是因为这看似无关的一切,认识的人、发生过的事、看过的风景,才会有那个镜头后面的我。


—End—


写于2018年3月22日晚


 
标签: 随笔 摄影 人生
评论

总会有最好的安排

© R.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