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中度完美


    如此频繁地发“自省”文,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说明我对很多东西失去了兴趣,真的非常不好意思在这里剖析。都是类似于精神垃圾、精神渣滓的东西,是黑色的,是负面的,并不是五彩斑斓又积极向上的。

    作为一个中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主义者,一件事情但凡有一点的不好,都容易被我言弃和破罐子破摔。有时被我言弃的是小事,有时的却是大事。比如,今日起床起的晚了,会让我感觉整日都被废掉,干脆更加没有心思学习。又或者,多吃了一块蛋糕,感到吃多了会长肉、很难过,干脆直接吃更多的东西。甚至是有时想到为什么当初高三不再努力一点,考个更好的学校,这一生怕不是就要如此这般废了吧?

    我说了,这些都是很隐秘的念头,这种完美主义倾向只是中度。如果是重度,我难保自己会做出更多放弃的事情来。明明自己能力不够,还要硬走这趟浑水,我会害怕的。我怕做不好,担心结果是坏的。尽管,我也不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还有确有其事。不过,在怀着这样心情的情况下,我的确做过很多放弃。


    记忆中,最早的放弃大概来自于初一时的被老师选任为小组长事件。

   我小学时成绩只一般,玩心很重。那时候的我比现在的我有意思得多,当然也自私得多,从来不懂去换位思考和体会别人的感受。有一个说法是,自私的人常常比较幸福。是的,自私又无知的人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后来明白人不能太自私,待别人好别人才会待你好之后,情况有了改变。一个是,渐渐发现那种你待别人好并不是总能换得别人的待你好;另一个是,考虑别人的想法太多、在意太多之后,逐渐失去了自我。

    这大概是我为什么喜欢独自待着的直接原因。我想选自己喜欢的电影、自己喜欢的食物、甚至自己喜欢的目的地、自己安排时间,通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人的喜好常常不同,一旦协调的成本过大,便不如各自散去。说白了,就是不愿委屈自己迁就别人,又成为一个自私的人。只是这种自私和小时候的自私已经完全不同。这个时候的自私是与外界无关的、不会妨碍任何人利益的自私,他人自有他人的去处。我只是做了我该有的选择罢了。

    写下上面这段话,也让我感到有丝不知好歹。正常认识的人姑且不说,平日里相处好的朋友们,明明就会很在意我的感受、由着我的性子来。想不想吃这个?想不想做那个?想去哪儿玩?只是很多时候是我自己,给出了诸如“随便”、“我都行”、“那你想怎么样”之类的答案,硬生生把皮球又踢了回去而已。


    我忘了,又写得跑题。接着说小组长事件。


    我小学时成绩一般。从小到大,在学业上都是野蛮生长型的。爸爸从来不管,妈妈会给我鼓励、有时给我辅导,但也从来不逼我。现在想来,她怎么心这么大?让我这个三分钟热度的人在六年之内上过四种兴趣班,然后那些兴趣都变成我人生中放弃的条目之一。

    刚上初中时,进去的学号是16号,将1500+的学校内排300多名,差一点能拿到奖学金。可是我刚从无知的小学上来啊,小学时我成绩中等,上课有时还会被老师批评,奖状没拿过几张,每年的家庭报告书老师写得最多的便是“练字不错”啊。对那些排名完全没有任何感觉。

    初一开学的第二天,老师开始选任课代表与小组长。我华丽丽地升值为小组长。真惶恐。要知道小学时候,除了那种轮流任职的一周小班长之外,我几乎没有当过“官”。纠结良久,放学后去找老师说明担心做不好而不愿做组长。老师同意了,后来也把我的座位调开、同桌是W。三年之后,W成为我最好的朋友,中间也有磕绊,当然这是后话。

    这大概是我能想起的最早放弃事件。包括后来高中时妈妈单位里组织学游泳,明明很想去的我还是没有去之类的等等。可能对他人来说,都是太小的事。对现在的我而言也不是什么大事,可对那时候来说,在我的世界中已然如高楼大厦一般。


    高中时的担任课代表、团支书等完全是老师的直接任命,我却也没有拒绝过。大学也没有主动竞选过什么,所有参加过的社团在第二年都自动退掉。哪怕是当时很喜欢的轮滑社也没有留任,因为我真的总也学不会刹车!研一是个新的开始,陌生的城市和人群。我吸取大学里的经验,想做个清闲的生活委员、也可以和同学更快地熟稔起来。却阴差阳错成为了学习委员,加了几乎所有人的微信。

    对了,在这期间还加入了校研会。第一次有任务时,是我在群里自主报名为一个活动拍照。对摄影很感兴趣的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我对另一个搭档说,以前没拍过、担心拍不好。他似乎很有经验,只回复,挺简单的。这次的拍摄任务因为后来的导师见面而不得不告假。

    渐渐拍得更多、买了相机之后,才真的发觉,的确是不用太担心的。最主要的是拍得横竖都正、聚焦清晰,一般那种的拍照任务便足以应付。再到后来,有些人会说我拍的东西好看,我才更加开心起来。看那一堆片子,仍会不满的,因为明白人们的内心都会有一种偏好倾向。就像自己看自己比别人看自己会更美几分,自己看自己的作品、图片或随笔、甚至是论文,都会觉得很好。实际上,并非如此。

    知道人的大脑会这般美化以后,便常会提醒自己带着“批判”看东西,但用处似乎不大。


    昨天我在陈述自己记录那无趣的学习时间、和测试似乎没什么意义的学习地点,结果是上午的效率最好。之前专门查过,为什么会上午效率比较好呢?有一种可能是,人的潜意识中会觉得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特别是每个清晨。新的开始意味着全新的一切,一切都是可能的,过去错过的东西都会弥补回来。这只是一种可能,可以解释我的时间安排,但我也见过有人午觉睡醒后或晚上夜深时最为高效。每个人都不一样,借一位网友的话说,能发现这样的一个时间段是幸运的。

    当然这和“中度完美”有一点挂边的是:若是那个上午过得不好,或发生不好的事情,会感到这一日被破坏掉,很难有愉快的心情继续坚持而是想逃避开。但如果坚持下去后经常会有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坏,谁知道呢。去做了才会有未知的可能,不然便是一条一眼望过去便知无趣的笔直道路。


    人生并不长,年轻时的最好时光也不过十多年。若是不能体验更多、看过更多,像我这样的人日后定会后悔。幼时听大人说,觉得长大很好。十五六时觉得十七岁最好。此后,再也很少想关于年龄的问题。直到这个寒假与阿桃相约,聊了整个下午。她说,现在的年纪,便是最好的。

    我想,可能是的吧。实在想不出三十多岁的我是什么样子的,还是爱吃巧克力吗?还愿意抱着电脑花很久的事情敲击键盘打下这些心情吗?还是任性地有着这样的“中度完美”吗?

    十年之后再回答吧。因为我要去接着年轻了,不做后悔之事,尽管这并不可能。


—End—


 
标签: 随笔
评论

总会有最好的安排

© R. | Powered by LOFTER